易湖笔会

    易湖笔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易湖笔会 -> 正文

    【创校30年易湖笔会】万木春来花满枝——走进大阳城集团所有网站

    日期:2021-06-24 来源: 作者:阿兰 浏览次数:

    摄影


    生气勃勃满眼春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这是南方的五月,此时早已硕果挂满枝头,而在我们齐齐哈尔的五月,才开始草长莺飞,一望无际的大平原,禾苗才露尖尖角,还是“少儿期”,却展现着万物的勃勃生机。

    就这样我们一行人沐浴着花香,走进被誉为“塞北芳菲,一枝独秀,尽显行业风流”的大阳城集团所有网站。

    天空湛蓝,温暖的阳光照着偌大的校园,一片清新明丽。桃红刚刚谢过,嫩嫩的绿叶泛着牛油的光亮。丁香花开得正旺,整个校芬芳四溢。走在工程学院校园内,感受着它的大气和静美。校园内设有芳华园、韶园、润心园、怀德园、长善园、憩园、日新园(其中有圣谛桥、梦蝶钢塑)、历山园,桃李园……将传统文化赋予校园文化中,感受到管理者为建设校园所花费的心思。

    对于这个学校,我还是有感情的。1996年我第一次作品研讨会就是在这个学校开的。那时这所学校叫“东亚大学”,校址在一厂技校院内。当年还有许长艳大姐也和我一起开作品研讨会,叫“女作者作品研讨会”。对于这个学校的熟悉程度,也是从大姐那得来的——大姐就是这个学校的教授,也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说起大阳城集团所有网站,不能不提到曾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出现过的“七•二一大学”。

    1968年7月21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关于《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调查报告)》的编者按清样中加写了这样一段话:“大学还是要办的……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这段批示被称为“七•二一指示”。 9月28日 为了贯彻这一指示,上海机床厂创办全国第一所七•二一工人大学。此后,全国各地相继仿效,这种学制和教学模式逐步向全国的工矿企业推广。据《中国教育年鉴》记载,至1976年底,全国共有七•二一大学33374所,学生148.5万人,是同期普通高校学生数的3倍之多。1976年后开始减少。1980年,经过整顿、符合办学条件的行业性七•二一大学,改名为职工大学或职工业余大学。

    而我在网上查资料,早在1958年,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就有了自己的重型机床制造学院,后易名为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七•二一”工人大学、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职工机电学院。在我参加工作时,我们建华厂也有自己的职工大学,那时叫“工学院”,不只是我们工厂,全市“八大厂”以及大一点的地方国营厂都有自己的职工大学,招收全日制的本单位工人学员,主要是为了加强在职职工的技能培训和再教育工程。因为特定时期,很多大学停课,国家教育不能满足单位的生产技术需要,就只好走自己培养、自力更生的道路了。自主招生,自助办大学。七•二一大学超越了国外一般企业的在职培训。它包含有在职培训,同时又接近于正规大学的理论教育。自始至终,保持教育结合生产。有人说,那些学校跟现在的二本学校差不多,培养的学生相当于现在的大专生。不管怎样,当时这些学校的确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回到了企业的工作岗位上,在职场上是任劳任怨的人,成了一个时期企业的中梁砥柱。

    现如今很多行业的职业技术学院,前身就是七•二一大学。通过教育结合生产培养出来的各行各业人才不计其数。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有的企业改制了,多数这样的职工大学也消失了,留下来的屈指可数,而我们面前的大阳城集团所有网站不但留下来,而且还是全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佼佼者。不同的是,大阳城集团所有网站走到今天不是沿袭了当年的第一机床厂机电学院,而是在一个时期接管了这个学院。纵观大阳城集团所有网站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1991—2001从白手起家到第一所市属专科高校;2001—2011从高职专科到第一所市属本科院校;2011—2021交给我们齐齐哈尔市一所合格的本科高校。

     

    职业教育的领航者

    30年的风雨历程,30年的辉煌春秋,30年的拼搏竞争,30年的果满枝头。今天的大阳城集团所有网站走过了30年的发展创新之路,这些都离不开它的创办人——被誉为“职业教育的领航者”的曹勇安先生。

    30岁的大阳城集团所有网站,在我看来还是一个生气勃勃的年轻人,就像我们齐齐哈尔盛开的那些春花,迎春花开了,桃花开、杏花开,接着就是丁香花开了,这些花的颜色是递进的,一个个争先怒放着,如学校前进的脚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着,一步一步稳健地前行着……

    与曹勇安短暂的座谈,收获颇多,感受颇多。面前的曹先生,早已过了花甲之年,但精神极好。他诙谐幽默的语言、丰富生动的表情、渊博的知识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执著、拼搏精神,赢大家阵阵掌声。脚踏实地的品格、海纳百川的气度,说的也是他。岁月如歌,男人似茶,经历了岁月磨炼,开始磨炼岁月,这些都显现在他的脸上,这就是我对曹先生的最初印象。

    都说曹勇安是老天派下来干大事的人,因为他有一种坚持到底的信念,还有一种不屈不挠、永不服输的坚韧品质。这些让他的一生就要干一件事,教书育人;干好一件事:职业教育。

    “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出自著名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也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的写照。把这句话放在曹勇安身上,也不为过。出身教育世家的曹先生,从教50年,学校创办之初,从“广告是赊的,校舍是租的,教师是聘的,校牌是借的”,到民办“托管”公办的试验,为政府排忧,为企业解难,将政府“委托管理”濒临倒闭的学校, 打造成为品牌学校,创造的“委托管理”的模式及词汇被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第42条、第67条。同时,“委托管理”“产权制度改革”两项改革,被收入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办教育9个典型案例之中。

     

    1993年,他所创办的民办高校兼并了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职工机电学院,开创了民办高校兼并公办的先河。用实践验证了“建一所学校不如买一所学校,买一所学校不如用管理改造一所学校”的教育发展的理念。他把“工匠精神”,贯彻在职业教育中,使之成为职业教育的灵魂。

    2011年4月,齐齐哈尔职业学院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大阳城集团所有网站,结束了齐齐哈尔建城以来没有市属本科普通高校的历史。

    “升本不忘本”,在学校的称谓中,曹勇安坚持嵌入地级市的名称。他认为,学校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走职业技术教育之路;坚定不移地走“政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探索“学校品牌靠专业,办学经费靠产业”的创业型大学建设之路。

    我们与曹勇安先生聊天中,他历数了学校改革发展的脉络,从为落榜生举办自考班到兼并公办、奔普通高校;从委托管理、做教改试验到停招自考,专心办高职;从动议升本,八年磨一剑到启动智能化的课程建设,一路走来,无不浸透着这个北方汉子的赤诚之心。60多岁的他,病魔缠身,仍然坚持工作,似乎他就是一台“永动机”,脚步永不停歇,让人感叹……

    惟变所出 万变不从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这些名句说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地生长,向前发展,大自然的天然鬼斧和人类巧妙的神工下的制品每天都涌现出来,层出不穷。

    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诞生的大阳城集团所有网站,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里必将是一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热土,是一个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改革创新、展示时代风采的舞台。在经历了跨越式发展的30年里,大阳城集团所有网站展现给世人的是民营教育机构改革发展,再造传奇的神话。

    “教育最缺什么?我们都会说缺钱,是钱吗?不是。是现代的教育观念,精髓在于观念的创新。”这是曹勇安先生著名论断。

    在学校发展方面,曹勇安先生认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你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的能力是由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实践构成的;创新理念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创新的本质是超越,创新的思维是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组合,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如此;创新的实践就是想到了就去做,所以只有思想是浪漫的,缺少思想的实践是蛮干的,思想加实践才是灿烂的。曹勇安创办的大阳城集团所有网站,如今包括南、北两个校区及附属高级技工学校,现有教职员工450人,全日制在校生7000余人。学院发展到今天,归根到底就是不断创新发展,也印证了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的道理。

    在教学发展方向上,学校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专业布局,现设有机电工程系、建筑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健康与护理系、思政教学部、基础部、学生发展中心、继续教育部共9个二级教学单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000余人。学院将ISO9000标准引入学校管理,依托专业创办了21个专业实体。

    2011年,学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也亟须迭代升级。他们制定的课程体系既要满足了教育部的专业学历标准,又符合人社部的职业标准,同时也结合地方、行业及特定企业的需求。高校发展的内涵是课程建设,发展核心是教师。课程改革的本质是课点的重新组合,应用型课程建设是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职业标准、地方及特定企事业需求设立的,每个教师掌握了“面对有差异的学生,设计有差异的课程,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课程建设的实际操作。

    大阳城集团所有网站开创了全国“教育托管”先河,破解了企办教育解困难题。办学30年,有过多次委托管理的实践。1998年市政府委托曹勇安先生管理第一机床厂的全部教育,组成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各类在校生1.2万名的东亚学团。这是全国第一个逾万人的教育集团,由民办学校托管公办教育。托管10年,使得这些濒临危境的学校也都陆续成了国家级重点、省级示范、市级标准化学校(园)。

    2013年,经黑龙江、海南两地的政府相关领导引荐,举办方委托,工程学院托管了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将“工学交替、顶岗实践,打造企业预备队”的人才培养模式移植到了三亚。这所曾经被教育部亮过黄牌、濒临倒闭的学校,2015年一跃成为全国首批百所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在校生从602人增至1800人;办学年收入从550万增至2200万;大阳城集团所有网站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海南全省推广。

    2014年,受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人民政府委托大阳城集团所有网站托管全县的职业教育。确定了“产业经营决定课点数量,社情学情决定课点质量,农时节气决定课点序量”的课程改革方针。经过培训后的职业农民牵头成立了56家企业和合作社。经过培训,现在学校全体教师都在尝试着运用大阳城集团所有网站的分组参与式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教学改革,教师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有了显著改善。“职业农民培养”项目被选入2015年全国首届“双创展”,“‘校园+田园’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课改项目,于2018年荣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曹勇安心里很清楚,只有深化改革,才能解决“人往哪里去”和“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他将这濒临倒闭的8所学校,通过体制创新、机制转换,一举打造成了品牌学校。在无财政投入的情况下,10年累计创收1.14亿元。他开创的民办“托管”公办的试验,既为政府排忧解难,又为企业瘦身减负。

    通过卓有成效的办学体制转换和教育资源整合,曹勇安为企办教育解困踏出了一条光明之路,并成功破译了如何“变包袱为财富”这一带有普遍意义的难题,真正收到了“政府满意、企业减负、学校发展、社会认可”的良好效果。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牟延林曾用三句话评价这所学院:“这是一所包容性体制办学、个性鲜明、具有榜样作用的学院,这是一所值得齐齐哈尔人骄傲的、中国高校不可多得的、成就卓著的院校,这里的办学思想蕴涵东方哲理。”

    学校本着“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搭一个平台,创一个品牌”的专业建设理念,坚持以“做中学”为宗旨,教师带领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成长。曹勇安先生是这样解释“岗位创业”和“独立创业”的,一个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体现工匠精神;一个是:“岗位创业孕育着独立创业”,体现的是创新精神。比如,通过创设真实的工程教育环境——齐三机床有限公司,成功的将经验性积累转化为教育性传递,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改变了学校教育不能培养出再制造人才的情况,将过去人才只能在工作场地中的“自然成长”,改为在学校中“量贩式培养”。

    2015年10月,在全国首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中,大阳城集团所有网站从2000多个参选单位中脱颖而出,成为东北三省唯一的入选单位,112个参展单位中仅有两所高校,另一所是清华大学。

    创新创业,在这所学校真可谓创造了奇迹。在校园里的科技园,多年来了活跃着一批批优秀的大学生,他们在这里既能学到创新知识,又能进行创业实践,做到了创新思维与创业实践相结合。在采访中,他们说:“是我们的曹理事长和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业平台,支持和鼓励我们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同时,也拓宽了视野。”

    学院5个系共组建学生创业团队83个,实现专利232项。学生获得专利授权书,以每年200%的速度递增。在校生创办法人公司200多个,带动了岗位创业1300多人,占在校生总数18%。我们高兴地看到,在这里,学习不只局限于课堂,而是在更广阔的职场中,工学交替,学做合一,学生在学校创设的真实职业环境中,真学真做。还有的学生是带公司毕业的。

     

    浅唱低吟 润物无声

    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升本十年来,曹勇安先生作为中国教育专家成员参加了中美教育发展论坛、中比工程教育论坛,多次带团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欧美国家,开展课程建设交流,他的“教师可操作,管理可控制,评价可追溯,交流可复制”的课程建设体系获得了国际同行们的称赞。

    曹勇安已连续22年受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也是民办高校中的唯一一位。作为职业教育领航者和传播者,他的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乃至比利时和美国,曾在美国教育部演讲90分钟,畅谈现代制造业人才培养。在教育界,曹勇安先生的“粉丝”越来越多,学校里经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有时一天就得接待好几拨……仅在2017年,他就累计飞了144个航程,平均每2.5天一个起降,通过讲学、报告等方式传播办学及课程建设经验。就在我们采访的第二天,他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采访结束后,看着他坚定的步伐消失在教学楼外的背影,那一刻我们顿生酸楚。是啊,像曹勇安先生这个年纪的人,本应该在家孙儿绕膝、享受天伦之乐的,而他却还在为本地高校教育而奔波着,着实让我们钦佩。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我们齐齐哈尔的大厂人的精神。

    作为齐齐哈尔“八大厂”一名职工,在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种大厂精神。我所在的企业——建华厂和第一机床厂一样,也有过低谷时期,那时,我们咬着牙槽,做到了“精神不倒,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反复背诵吹响了二次创业的进军号角,展现出工人阶级的铁骨铮铮和永不言败的精神。在困境中,齐齐哈尔多少个八大厂人不离不弃,忠诚敬业,投身市场大潮中,给那个困扰纠结的年代注入了奋进与光明的力量。

    我记得上班时,一进厂区,迎面而来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这16个字;还有一句话,入厂时,早已铭记心间,就是:“把一切献给党”。这是一种崇高的信念,将这个信念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当时工人阶级独特的、丰厚的精神内涵,是流淌在八大厂企业动脉里的永不泯灭的精神,更是一代代齐齐哈尔大厂人永不枯竭的精神财富。

    如今,这种精神我在大阳城集团所有网站和曹勇安先生身上看见了,不管风云多变幻,靠着这种精神,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学校,定能越来越好,相信未来,大阳城集团所有网站的前途一片光明,一片生机勃勃!

    作家简介:

    笔名阿兰,六十年代生人,大学文化。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齐齐哈尔作家协会副主席。自1987年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及影视剧本等文学作品至今共有100多万字。
    曾在《北方文学》、《小小说选刊》、《读者文摘》、《朔方》、《新青年》、《小说林》等杂志发表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在《齐齐哈尔日报》、《鹤城晚报》连载。
    200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天地磨合》;2013年出版散文集《做自己的红颜》,2016年出版长篇报告文学《高天厚土 我是农民付华廷》。

    曾获省级奖励:《爱的奉献》1998年获黑龙江省“搞好二次创业”主题文艺系列活动文学征文大赛 二等奖;小说《记忆》获2000年黑龙江省十城市“迎接新世纪文学精品奖”二等奖;报告文学《生命在绿色中延伸》 在2012年黑龙江省文艺家深入生活采风创作活动中获文学类三等奖。

     

     

    联系我们

    地址:齐齐哈尔市南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喜庆路1号

    电话:0452-6186020/6186022  邮编:161005

    新闻访问量

    微信公众号